牛的成語 (131個)
-
81
椎牛歃血
- 成語拼音:
- zhuī niú shà xuè
- 成語解釋:
- 古時聚眾盟誓,殺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,表示誠意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·戴名世《紀紅苗事》:“或欲有剽掠,則潛結眾誓于神,椎牛歃血,乃出所獲者,集而瓜分之。”
-
82
搏牛之虻
- 成語拼音:
- bó niú zhī méng
- 成語解釋:
- 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,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敗。后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。
- 成語出處:
-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夫搏牛之(虻),不可以破蟣虱。”
-
83
吹牛拍馬
- 成語拼音:
- chuí niú pāi mǎ
- 成語解釋:
- 吹噓奉承。
- 成語出處:
- 魯迅《偽自由書·后記》:“我想假如曾某能把那種吹牛拍馬的精力……用到求實學一點上,所得不是要更多些嗎?”
-
84
槌牛釃酒
- 成語拼音:
- chuí niú shāi jiǔ
- 成語解釋:
- 殺牛濾酒。謂備肴酒以燕享。
- 成語出處:
- 元·薩都刺《酬江月·過淮陰》詞:“槌牛釃酒,英雄千古誰吊。”
-
85
床下牛斗
- 成語拼音:
- chuáng xià niú dòu
- 成語解釋:
- 聽到床下螞蟻動,誤以為牛在相斗。形容體衰耳聰,極度過敏。
- 成語出處:
- 《晉書·殷仲堪傳》:“仲堪父嘗患耳聰,聞床下蟻動,謂之牛斗。”
-
86
多如牛毛
- 成語拼音:
- duō rú niú máo
- 成語解釋:
- 多得像牛身上的毛。形容多得數不清。
- 成語出處:
- 《北史 文苑傳序》:“學者如牛毛,成者如麟角。”
-
87
風馬牛不相及
- 成語拼音:
-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
- 成語解釋:
- 風:放逸;走失;及:到達;碰頭。指兩地相隔很遠;即使馬、牛走失;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。另種說法:獸類雌雄相誘叫“風”;馬和牛不同類;不致相誘。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。
- 成語出處:
-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僖公四年》:“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,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。”
-
88
飯牛屠狗
- 成語拼音:
- fàn niú tú gǒu
- 成語解釋:
- ①喻指從事低賤之事。②指從事賤業者。
- 成語出處:
- 明·陳子龍《酬吳次尾》詩:“別來落魄吳楚間,飯牛屠狗俱無顏。”
-
89
割雞焉用牛刀
- 成語拼音:
-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
- 成語解釋:
-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。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。
- 成語出處:
- 先秦 孔子《論語 陽貨》:“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,夫子莞爾而笑曰:‘割雞焉用牛刀?’”
-
90
汗牛充棟
- 成語拼音:
- hàn niú chōng dòng
- 成語解釋:
- 棟:棟宇;房屋。指藏書太多;運輸時可使牛出汗;存放時可堆至屋頂。形容書籍極多。
- 成語出處:
- 唐 柳宗元《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》:“其為書,處則充棟宇,出則汗牛馬。”
-
91
九牛二虎之力
- 成語拼音:
-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
- 成語解釋:
- 九頭牛和兩只老虎的力氣。比喻非常大的力氣。
- 成語出處:
- 元 鄭光祖《三戰呂布》第三折:“兄弟,你不知他靴尖點地,有九牛二虎之力,休要放他小歇。”
-
92
九牛拉不轉
- 成語拼音:
- jiǔ niú lā bù zhuàn
- 成語解釋:
- 形容態度十分堅決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回:“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,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,一言抄百總,任是誰說,算是去定了。”
-
93
瘠牛羸豚
- 成語拼音:
- jí niú léi tún
- 成語解釋:
- 瘠:瘠瘦;羸:病弱的。瘦弱的牛和豬。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國家
- 成語出處:
- 清 梁啟超《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》:“杜蘭斯哇人,撒遜人等,亦隨其所敵視之馬哥耶族,同成灰燼。瘠牛羸豚,坐待割。”
-
94
九牛一毛
- 成語拼音:
- jiǔ niú yī máo
- 成語解釋:
- 九:表示多數。許多牛身上的一根毛。比喻極大數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點。
- 成語出處:
- 西漢 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誅,若九牛亡一毛,與螻蟻何以異?”
-
95
鯨吸牛飲
- 成語拼音:
- jīng xī niú yǐn
- 成語解釋:
- 鯨吸:像鯨魚吸水一樣。如鯨吸百川,似牛飲池水。比喻放量狂飲。
- 成語出處:
- 漢·韓嬰《韓詩外傳》第四卷:“桀為酒池,可以運舟,糟丘足以道望十里,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。” 唐·杜甫《飲中八仙歌》:“飲如長鯨吸百川。:
-
96
扛鼎抃牛
- 成語拼音:
- káng dǐng biàn niú
- 成語解釋:
- 扛鼎:把鼎舉起來。抃牛:把兩頭相斗的牛位開。能把鼎舉起來,能把相斗的兩頭牛拉開。形容勇武有力,超越常人。
- 成語出處:
-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籍(項羽)長八尺余,力能扛鼎。” 漢·楊雄《法言·淵騫》:“秦悼武、烏獲、任鄙,扛鼎抃牛,非絕力也?”
-
97
犁牛骍角
- 成語拼音:
- lí niú mài jiǎo
- 成語解釋:
- 見“犁生骍角”。
- 成語出處:
-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子謂仲弓,曰:‘犁牛之子骍且角,雖欲勿用,山川其舍諸?’”
-
98
犁牛之子
- 成語拼音:
- lí niú zhī zǐ
- 成語解釋:
-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于其子的賢明。
- 成語出處:
-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,雖欲勿用,山川其舍諸?”
-
99
獼猴騎土牛
- 成語拼音:
- mí hóu qí tǔ niú
- 成語解釋:
- 比喻職位提升很慢。
- 成語出處:
- 《三國志·魏書·鄧艾傳》引《世語》:“君,名公之子,少有文采,故守吏職;獼猴騎土牛,又何遲也。”
-
100
馬牛襟裾
- 成語拼音:
- mǎ niú jīn jū
- 成語解釋:
- 襟、裾:泛指人的衣服。馬、牛穿著人衣。比喻人不懂得禮節。也比喻衣冠禽獸。
- 成語出處:
- 唐 韓愈《符讀書城南》詩:“人不通古今,馬牛而襟裾。”
* 牛的成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