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音的成語 (146個)
-
21
聆音察理
- 成語拼音:
- líng yīn chá lǐ
- 成語解釋:
- 聽到聲音就能明察事理。指善于分析
- 成語出處:
-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14回:“我老孫,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,翻江攪海的神通;見貌辨色,聆音察理。”
-
22
繞梁三日
- 成語拼音:
- rào liáng sān rì
- 成語解釋:
- 繞梁:在房梁間繚繞飄蕩。(余音)環繞屋梁旋轉三天。形容美妙動聽的聲音。
- 成語出處:
- 戰國 鄭 列御寇《列子 湯問》:“昔韓娥東之齊,匱糧,過雍門,鬻歌假食,既去而余音繞梁儷,三日不絕,左右以其人弗去。”
-
23
噯聲嘆氣
- 成語拼音:
- ài shēng tàn qì
- 成語解釋:
- 因傷感、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80回:“薛蟠急得說又不好,勸又不好,打又不好,央告又不好,只是出入噯聲嘆氣。”
-
24
不露聲色
- 成語拼音:
- bù lù shēng sè
- 成語解釋:
- 露:顯露;聲:說話的聲音或語氣;色:臉上的表情。指不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聲音、語氣和表情上流露出來。形容鎮靜、沉著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 王韜《淞隱漫錄 薊素秋》:“女知為所紿,特不知何人設此坑阱。女固黠,不露聲色,靜以待之。”
-
25
不平則鳴
- 成語拼音:
- bù píng zé míng
- 成語解釋:
- 鳴:發出聲音;指有所抒發或表示。事物不平靜就會發出響聲。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;就會發出不滿的呼聲和反抗。
- 成語出處:
- 唐 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。”
-
26
咳聲嘆氣
- 成語拼音:
- hāi shēng tàn qì
- 成語解釋:
- 因憂傷、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
- 成語出處:
- 《負曝閑談》第六回:“江裴度無法,只得咳聲嘆氣的出得行門,偏偏包車夫又不知去向,把他恨得跺腳。”
-
27
寂然無聲
- 成語拼音:
- jì rán wú shēng
- 成語解釋:
- 寂靜沒有聲音。
- 成語出處:
- 明·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第21卷:“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,收了這殘盤剩飯,必然聚吃一番,不然,也要收拾家火,為何寂然無聲?”
-
28
氣竭聲嘶
- 成語拼音:
- qì jié shēng sī
- 成語解釋:
- 氣力竭盡,聲音嘶啞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呂無病》:“小氣竭聲嘶,呼而求飲。”
-
29
人聲鼎沸
- 成語拼音:
- rén shēng dǐng fèi
- 成語解釋:
- 鼎沸:鼎水沸騰;原比喻形勢不安定;現比喻聲音嘈雜。形容人群的聲音吵吵嚷嚷;就象煮開了鍋一樣。
- 成語出處:
-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 劉小官雌雄兄弟》:“一日午后,劉方在店中收拾,只聽得人聲鼎沸。”
-
30
書聲瑯瑯
- 成語拼音:
- shū shēng lǎng lǎng
- 成語解釋:
- 形容讀書聲音響亮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 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卷三:“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,聞書聲瑯瑯,怪曠野那得有是。”
-
31
書聲朗朗
- 成語拼音:
- shū shēng lǎng lǎng
- 成語解釋:
- 形容讀書聲音清朗而響亮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二十三回:“ 走過鬧市,只聽那些居民人家,接二連三,莫不書聲朗朗。”
-
32
萬籟俱寂
- 成語拼音:
- wàn lài jù jì
- 成語解釋:
- 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;一點兒聲響都沒有。萬籟:自然界萬物發出的種種聲響。
- 成語出處:
- 唐 常建《題破山寺后禪院》詩:“萬賴此俱寂,但余鐘磬音。”
-
33
甕聲甕氣
- 成語拼音:
- wèng shēng wèng qì
- 成語解釋:
- 形容聲音粗大低沉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4回:“早聽見門里看家的狗,甕聲甕氣如惡豹一般頓著鏈子咬起來。”
-
34
無聲無色
- 成語拼音:
- wú shēng wú sè
- 成語解釋:
- 沒有聲音和色彩。形容平淡不動人。
- 成語出處:
- 《新華月報》1965年第9期:“影片并沒有真實地反映這場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,而把它寫得冷冷清清,無聲無色。”
-
35
下氣怡聲
- 成語拼音:
- xià qì yí shēng
- 成語解釋:
- 下氣:態度恭順:怡聲:聲音和悅。形容聲音柔和,態度恭順。
- 成語出處:
- 西漢 戴圣《禮記 內則》:“及所,下氣怡聲,問衣燠寒。”
-
36
怡聲下氣
- 成語拼音:
- yí shēng xià qì
- 成語解釋:
- 怡聲:聲音和悅;下氣:態度恭順。形容聲音柔和,態度恭順。
- 成語出處:
- 《禮記·內則》:“下氣怡聲,問衣燠寒。”
-
37
屏聲息氣
- 成語拼音:
- bǐng shēng xī qì
- 成語解釋:
- 抑制著呼吸使不出聲音。形容恭敬畏懼的神態。
- 成語出處:
-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67回:“只見兩三個小丫頭都在這里,屏聲息氣齊齊的伺候著。”
-
38
鼻息如雷
- 成語拼音:
- bí xī rú léi
- 成語解釋:
- 鼻息:鼾聲。打呼嚕的聲音就象打雷一樣響。形容熟睡時鼾聲大作。
- 成語出處:
- 宋 沈括《夢溪筆談 人事》:“上使人微覘準所為,而準方酣寢于中書,鼻息如雷。”
-
39
蜂目豺聲
- 成語拼音:
- fēng mù chái shēng
- 成語解釋:
- 眼睛象蜂,聲音象豺。形容壞人的面貌聲音。
- 成語出處:
- 左丘明《左傳 文公元年》:“蜂目而豺聲,忍人也。”
-
40
怪聲怪氣
- 成語拼音:
- guài shēng guài qì
- 成語解釋:
- 形容聲音、語調、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難聽
- 成語出處:
- 魯迅《二心集 宣傳與做戲》:“以關老爺、林妹妹自命,怪聲怪氣,唱來唱去,那就實在只好算是發熱昏了。”
* 聲音的成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