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d id="4wawa"><option id="4wawa"></option></td>
<bdo id="4wawa"></bdo>
  • <li id="4wawa"><option id="4wawa"></option></li>
  • 三開頭的成語 (1147個)

    421

    余音繞梁,日不絕

    成語拼音:
    yú yīn rào liáng,sān rì bù jué
    成語解釋:
    余音:音樂的余味;絕:斷。形容歌聲高亢、優美悅耳,余味無窮
    成語出處:
    戰國·鄭·列御寇《列子·湯問》:“過雍門,鬻歌假食,既去,而余音繞梁欐,日不絕,左右以其人弗去。”
    422

    刖趾適屨

    成語拼音:
    yuè zhǐ shì jù
    成語解釋:
    因為鞋小腳大,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。比喻不合理的牽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,生搬硬套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國志·魏書·明帝紀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刖趾適屨,刻肌傷骨,反更稱說,自以為能。”
    423

    坐不窺堂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ùo bù kuī táng
    成語解釋:
    端坐不斜視,專心一意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鄭太傳》:“張孟卓東平長者,坐不窺堂。”
    424

    執鞭隨鐙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í biān suí dèng
    成語解釋:
   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左右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明 羅貫中《國演義》第28回:“愿將軍不棄,收為步卒,早晚執鞭隨鐙,死亦甘心。”
    425

    折臂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é bì sān gōng
    成語解釋:
    晉代的羊枯,曾墜馬折斷手臂,官至公。指貴官墮馬
    成語出處:
    唐·劉禹錫《秘書崔少監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》:“上車著作應來問,折臂公定送方。”
    426

    走伏無地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ǒu fú wú dì
    成語解釋:
    比喻沒有藏匿容身的地方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國志·魏書·鐘會傳》:“蹊路斷絕,走伏無地。”
    427

    智均力敵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ì jūn lì dí
    成語解釋:
    謂雙方的智略或勢力旗鼓相當。《國志·魏書·王朗傳》:“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,搏戰曠日,智均力敵,兵不速決,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,然后宜選持重之將,承寇賊之要,相時而后動,擇地而后行,一舉更無余事。”《宣和書譜·行書二·虞世南》:“[虞世南]當時與歐陽詢皆以書
    成語出處:
    國志·魏書·王朗傳》:“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,搏戰曠日,智均力敵,兵不速決,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,然后宜選持重之將,承寇賊之要,相時而后動,擇地而后行,一舉更無余事。”
    428

    總角之好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ǒng jiǎo zhī hǎo
    成語解釋:
    指小時候很要好的朋友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國志 吳志 周瑜傳》裴松之注引《江表傳》:“周公瑾英俊異才,與孤有總角之好。”《晉書 何劭傳》:“邵字敬祖,少與武帝同年,有總角之好。”
    429

    卓犖超倫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uó luò chāo lún
    成語解釋:
    卓犖:超絕。倫:類。才能突出,超出一般人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《文選·孔融·薦彌衡表》:“叔質貞亮,英才卓躒。”《國志·蜀書·秦宓傳》:“夫欲救危撫亂,脩己以安人,則宜卓犖超倫,與時殊趣,震驚鄰國,駭動四方,上當天心,下合人意。”
    430

    指囷相贈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ǐ què xiāng zèng
    成語解釋:
    囷:圓形的谷倉。指著谷倉里的糧食,表示要捐贈給他人。形容慷慨資助朋友。亦作“指囷相助”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明·羅貫中《國演義》第五十四回:“瑜曰:‘子敬是我恩人,想昔日指囷相贈之情,如何不救你?你且寬心住數日,待江北探細的回,別有區處。’”
    431

    不著兩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áo sān bù zháo liǎng
    成語解釋:
    指說話或做事輕重不當,考慮欠周,注意這里,顧不到那里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45回:“那珍大爺管兒子,倒也象當日老祖宗的規矩,只是著不著兩的。”
    432

    掌上觀文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ǎng shàng guān wén
    成語解釋:
    見“掌上觀紋”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明·羅貫中《國演義》第五十七回:“曹操、孫權,吾視之若掌上觀文,量此小縣,何足介意!”
    433

    知遇之恩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ī yù zhī ēn
    成語解釋:
    給予賞識或重用的恩情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明 羅貫中《國演義》:“只因一時知遇之感,不覺為之一哭。”
    434

    肘腋之患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hǒu yè zhī huàn
    成語解釋:
    肘腋:胳膊肘兒和夾肢窩。比喻極接近的地方。產生于身旁的禍患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晉 陳壽《國志 蜀志 法正傳》:“亮答曰:‘主公之在公安在,北畏曹公之疆,東憚孫權之逼,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,正當斯這時,進退狼跋。”
    435

    擇主而事

    成語拼音:
    zé zhǔ ér shì
    成語解釋:
    事:侍奉。舊指選擇明主,為他辦事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明·羅貫中《國演義》第十四回:“豈不聞‘良禽擇木而棲,賢臣擇主而事?’”
    436

    安堵樂業

    成語拼音:
    ān dǔ lè yè
    成語解釋:
    安堵:相安,安定。猶言安居樂業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國 魏 鐘會《檄蜀文》:“百姓士民,安堵樂業。農不易畝,市不回肆。”
    437

    安營下寨

    成語拼音:
    ān yíng xià zhài
    成語解釋:
    安:安置;營:營房;寨:防守用的柵欄。指軍隊駐扎下來。比喻建立臨時的住宿或基地
    成語出處:
    明 羅貫中《國演義》第五回:“眾諸侯亦陸續皆至,各自安營下寨,連接二百余里。”
    438

    白璧

    成語拼音:
    bái bì sān xiàn
    成語解釋:
    楚人和氏得玉璞,兩獻楚王,兩遭刖足。第次王使治璞,得白玉,琢以為璧,世稱“和氏璧”。比喻不識良材或懷才不遇。
    成語出處:
    見《韓非子 和氏》。
    439

    博采眾議

    成語拼音:
    bó cǎi zhòng yì
    成語解釋:
    博:廣;議:建議。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
    成語出處:
    晉 陳壽《國志 吳志 孫登傳》:“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,博采眾議,寬刑輕賦,均息力役,以順民望。”
    440

    百里才

    成語拼音:
    bǎi lǐ cái
    成語解釋:
    百里:方圓百里之地;才:才能。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
    成語出處:
    晉·陳壽《國志·蜀志·龐統傳》:“龐士元非百里才也,使處治中,別駕之任。”
    * 三開頭的成語
    chengrenyouxi